5月,对京津冀来说又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时间坐标。“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通盘谋划、精准破题、科学发力,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落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开展理论学习,强化认识担当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座谈会上的要求,探讨京津冀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这成为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主题教育最有特点、最为重要、最符合实际的学习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持续强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有效途径。”
“天津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把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作为重点任务,在策源和转化、成链和配套上下功夫,着力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拓展。”
“要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根本目的,紧密结合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以环保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主题教育研讨会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的领导干部们结合分管具体工作,围绕京津冀协同战略进行热烈讨论。
早在4月17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主题教育读书班正式开班。87名局、处级领导干部被分为5组,静心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
共计7天的学习时间里,既有自主学习,也有警示教育录像观看,还有交流研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一系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示精神,被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领导干部们反复学习、讨论。
“学习班要求干部们坐得住、静得下、读得进,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找方向、找思路、找办法。”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张剑锋告诉记者。
通过理论学习,领导干部对于党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更加增进,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的先行地位更加明确,对于天津主动争先的担当更加凸显。
深化调查研究,摸清协同瓶颈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堵点到底在哪里,生态环境部门又应当如何发力?为解答这一系列疑惑,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将目光瞄准基层。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生态修复工程进展怎么样?湿地采用了哪些工艺?项目建设中还有什么困难?大伙儿都可以说说。”6月6日,在天津市西青区西西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现场,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实地了解工程进展。
同在6月,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史津赴宁河区未来科技城科德汽车零部件(天津)有限公司、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现场调研,听取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诉求建议,解答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异味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在政策支持、工程推动等方面的问题,以问题清单形式积极协调相关市级部门推进解决。
自5月开始,生态环境“大调研、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在天津开展。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聚焦加快建设美丽天津、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精准设定33个课题,局处两级领导干部率队深入基层调研。
“调研目的,既是问需于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也是问计于民,深入基层找方子、找办法。”张剑锋说。
两个月时间,实地走访70家企业,现场指导企业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帮助企业研究绿色转型的方向,这场“大调研、大走访、大帮扶”活动成绩颇丰。而更为关键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的瓶颈也逐渐摸清。
“以前只要确保废气、废水等稳定达标排放即可,但现在我们需要改变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化学合成及结晶等传统生产工序,需要从源头降低能耗、减少排放,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绿色生产。”在天津瑞普生物集团现场召开的座谈会上,集团副总裁付旭彬面对调研组袒露了心声。
“这就需要针对传统生产工艺特点和要求,系统研发生物催化、酶工程、工程菌大规模发酵及连续流细胞培养技术等替代技术,同时为实现生产过程资源循环利用,还要打造‘无废工厂’,摆在面前的这些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难题对我们企业来说都是‘拦路虎’。”付旭彬说。
在大走访大调研中,像天津瑞普生物集团这样急需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工序技术的企业并不是个例。“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末端治理向全要素全链条治理转变,不少企业面临绿色低碳生产转型技术瓶颈,而这直接影响到了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成了大家的共识。”史津对记者说。
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效率,科技已然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法宝。“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一技术瓶颈的解决,需要企业的内生动力推动,需要科研单位提供‘量体裁衣’式的技术创新,也需要金融力量的有力支持。”张弢这样表示。
打通发展堵点,助推环保产业成长
“希望通过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成立的‘微风起’,带动京津冀区域的生态环保产业的茁壮成长,助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院香’。”
6月2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的首届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全国首个“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正式成立,张弢在主持环节代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表达了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期望。
事实上,从学习到调研,从发现问题到推动问题解决,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正是按方抓药、对症施治,紧扣调研中发现的技术瓶颈,回应实际需求,从根上帮助京津冀地区企业走出绿色转型发展困境的创新举措。
据了解,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由150余家成员单位共同发起,聚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重点解决制约区域企业绿色转型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瓶颈问题。
其中,20个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中心,是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单元。而围绕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事实上已经用力颇多:
为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可持续发展,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组织首届京津冀大学生绿创大赛,共有38所高校、431支队伍参赛,其中有26支实践创业团队与对接企业形成初步合作意向;
为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下,共有5家商业银行为绿色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授信总额度达95.5亿元……
在全面的保障下,协同创新中心也正“开花结果”。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低碳环保技术展上,新污染物监测高端装备与技术体系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天津国科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天津国科)一款即将完成的高端质谱仪产品获得不少企业的关注。
作为一家依托中国科学院技术在天津开展研发转化的企业,天津国科本是围绕医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开展工作,为何会突然进入新污染物监测领域?
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告诉记者,在调研中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现天津国科具备质谱仪的全链条研发及生产实力,且企业亟须深化制造技术,拓宽市场应用。而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具有较强的科研转化能力,能够很好地支撑创新工作。“我们就联合天津大学精仪学院的专家团队深入企业,整合各家优势力量开展合作攻关,开启了这款针对新污染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的研发,目前已有河北等地对这款产品表达了兴趣。”邓小文说。
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京津冀推广应用、向全国辐射带动,越来越多的京津冀实践证明着“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三地科技、人才、产业优势正充分发挥。
作为“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成员单位,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度参与了天津港绿色港口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10个创新中心创建。对于下一步,院长赵文喜表示,将会聚焦企业生态环境关键技术需求,有效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加快技术研发、转移、转化、应用,为京津冀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放眼未来,张弢说,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落实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主动置身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强化科技赋能绿色转型,持续擦亮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品牌,充分发挥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的平台作用,打造绿色环保产业增长强劲引擎,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天津力量。
文章转载自中国环境报,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
原标题为:
在主题教育中强化责任担当,摸清协同瓶颈,打通发展堵点
天津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