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新闻资讯

种植端发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

2025-07-25 工业环保网 阅读量:334
核心提示: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路径之一,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地方种养不平衡矛盾突出,有的地方资源化利用方式不够科学。 种植种类、土壤类型、地形和气候等是影响畜禽养殖粪污消纳量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经常出现因为种植业容量不够导致过量喷洒的粪污得不到有效吸收而流失严重的情况,加快了受纳水体的富营养

      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路径之一,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地方种养不平衡矛盾突出,有的地方资源化利用方式不够科学。

      种植种类、土壤类型、地形和气候等是影响畜禽养殖粪污消纳量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经常出现因为种植业容量不够导致过量喷洒的粪污得不到有效吸收而流失严重的情况,加快了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在我国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粪污回田采用倾倒方式,甚至形成了渗坑,使得局部肥力过剩,而其他地块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补充。

      随着畜禽养殖技术的进步,我国对饲料及添加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降低了粪污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等的含量,提高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安全性。总体来看,畜禽养殖粪污中的氮、磷含量高,应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种养平衡这条路并没有走错,矛盾在于畜禽养殖的生产相对稳定,粪污产生量波动不大,但农业种植是季节性、间歇式的,尤其在雨季,土壤的保水效果差。这种粪污产生与消纳的不同步,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在特定时期发生流失。

      为此,笔者建议,各地应基于最不利条件确定最小配套种植土地面积,而且要在种植端多想办法,提高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例如,畜禽养殖粪污是天然的无土栽培基质,可以用于种植猪饲草等作物;就近开垦旱地,种植玉米等作物,实现水肥一体化;将粪污资源定向供应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等。总之,要千方百计提升种植端对畜禽养殖粪污的消纳能力,通过适当区域尺度的精细调配,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文章转载自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殷明励 刘澳军 ,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