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德国垃圾分类回收率83%?真相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2018-06-04 14:24

1903

近日,《文汇报》报道“德国缘何拥有全球最高垃圾利用率”,指出德国8000余部法律法规支撑了高达83%的全球最高的垃圾分类回收率,经《固废观察》等多个微信公众号转载,在微信朋友圈刮起了一股德国旋风。学习之余,还是觉得有必要就德国垃圾分类回收的某些方面做些随笔式解构,让我们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打破一些神话,树立一些信心。


一、在环境保护特别是固废管理方面,德国一直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榜样,扬帆远航的灯塔,就好比清华一直是莘莘学子心中的圣地,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一样(快招生了,顺便为清华打个call!)。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总有一天能在固废管理,包括垃圾分类回收方面赶上德国。


二、德国联邦及各州有8000余部环保法律法规,欧盟还有400多部法规在德国执行,德国政府有50万人在从事环保法律法规管理及执行工作,才造就德国垃圾分类回收灯塔国地位,可见“以法治为基础”言之凿凿,让我们知道真正差在哪里,距离还有多远。再重复一下鄙人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法治社会真正建成之日,就是垃圾分类真正成功之时。只有“以法治为基础”落到了实处,“政府主导”才能不左右摇摆,变形走样为“市场主宰”;“全民参与”才能不只靠利益驱动,撒钱赚个吆喝;“城乡统筹”才能不只是唱唱高调,城乡照样两重天;“因地制宜”才能不化为因陋就简,糊弄了事。


三、依赖强大而完备的法律支撑,特别是《废弃物避免及处理法》、《物质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德国人均年垃圾产生量依然高达617kg,高出欧盟人均水平28%以上,高出我国50%以上,可见绿色环保模范如德国者,依然解决不了垃圾大量产生的问题,说明垃圾的产生与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并不以法律的意志为转移,更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内某些城市希望通过垃圾分类,在经济高速增长消费高度膨胀条件下,实现垃圾零增长,只能靠移花接木,瞒天过海,也就是玩玩数据游戏而已。


四、德国生活垃圾回收率83%?不明觉厉!遗憾的是帐不是这么算的!进入焚烧发电厂的垃圾量按国际惯例不计入回收量,为的是将垃圾分类回收导向更为低碳的材料回收。要是计入焚烧发电量的话,日本国的分类回收率就约等于100%,而不是区区20%了;我国一批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也离100%不远了,直接甩出德国几条街了;在全国层面上,我们斗胆制定的35%的垃圾分类回收率目标,不用分类就已经提前完成,大家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就是了。


五、排除焚烧发电,德国65%的垃圾分类回收率依然独步天下,其中约47%为材料回收,约18%为堆肥处理。需要说明,德国堆肥(包括厌氧消化后的沼渣堆肥)笑傲全球垃圾生物处理江湖,占比也只有18%,还是按入厂垃圾量统计的,包含了最后实际上还是进入了填埋和焚烧设施的部分;必须承认,德国垃圾材料回收率确实很高,比我们高出一大截,但高回收率其实是跟高消费量息息相关的:比如德国人均纸张和塑料消费量是中国的数倍,所以废纸废塑料的产生量很大,相对而言不用像我们一样费劲儿就能达到较高的回收率,就好比清华大学毕业生起薪名列全国高校第一(软广再度来袭!),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如果拿不到第一,只能说明清华办学太失败了。


六、排除堆肥处理,47%的材料回收率依然光芒四射。但是材料回收率的计算方法也很有讲究。以废塑料为例:德国废塑料回收利用率高达99%,可以说是应收尽收了,但细究回收利用途径,57%是焚烧发电,23%出口到国外(不言而喻大部分是到了我国),在本土作为原料和功能性材料回收利用的只占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废塑料还是进了焚烧炉,但分类后进行焚烧发电就可以计入材料回收了,神奇不神奇?剩下的大部分漂洋过海到了我国,不管进入了什么设施,反正都会计入德国的分类回收量中。这么算对德国当然没毛病,高效清洁低碳环保美名扬,但对我国就不好说了。我们如法炮制,以后河北的“资源”转移到河南,计入河北的分类回收量,河北的垃圾分类回收率就上去了;然后河南的“资源”再转移到河北,再计入河南的分类回收量,河南的垃圾分类回收率也上去了,我们35%分类回收率的目标轻而易举就实现了。


报道原文如下:


从人口和面积上来看,德国着实不能被称为一个大国,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垃圾制造”大国。在欧洲,德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位列第二,每年每个德国人制造约617公斤生活垃圾,远远高于欧盟人均水平(481公斤)。这么多的垃圾,依靠传统的焚烧或者填埋手段进行处理,显然不适合德国这样一个人口稠密、国土较小的的高度工业化国家。为此,德国建立了全世界最成功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2013年,德国实现了生活垃圾回收率83%,其中65%被循环利用,另外18%通过焚烧回收能源。而近年来,德国的垃圾循环利用率始终保持在65%以上,拥有全球最高的废物回收利用率,节省了大量的原料和能源,展示了废物回收利用产业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贡献。


全国环保法律法规多达8000余部


回顾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历史,要追溯到1907年的德意志帝国。早在111年前,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有意思的是,1961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产生了比较正规的垃圾分类系统和成熟的法案,当年高度对立的东西德就此问题达成了空前的默契。


当时推动垃圾分类的大背景是环保主义在西方国家兴起,为了保护环境,从而制定了相关法律和配套措施。尽管,德国的垃圾分类回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战后的实践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的垃圾回收管理混乱,无论是回收端还是处理端,都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垃圾分类处理再利用。


如今德国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快速进步,首先归功于其完善的立法。据不完全统计,德国联邦和各州目前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达8000多部,是世界上拥有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体系的国家。这些法律均是德国各级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生活垃圾的性质和时代要求所制定的。


在汗牛充栋的涉及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对德国垃圾回收体系建设起到决定作用的有以下几部:1972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推动垃圾从无序堆放逐渐走向集中处理;1986年,修改了《废弃物处理法》,改名为《废弃物避免及处理法》,引入了减少产生垃圾量的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统一后的德国实施了《物质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规定除了已经实现的金属、纺织物及纸制品的回收外,其他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在进行分类收集后重新进入经济循环;随后,德国政府出台了《废物管理法案》和《包装条例》,从而建立了双轨收集制度,用于对居民丢弃的产品包装进行分类收集、回收和处置;2005年,德国开始执行比欧盟《填埋法案》更为严格的法规,规定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不得进行填埋处置,废物在填埋前必须在处理厂中接受处理,从而避免填埋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甲烷,此后,德国的垃圾填埋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


对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回收和处理利用,光依靠一套完整的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的配套设施。而这些配套设施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帮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实现垃圾分类。


由于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对于垃圾的分类有着细微的差别,总的来看,德国的垃圾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有机垃圾、轻型包装、纸制品、玻璃制品以及其他生活垃圾等,每一种垃圾都有一种代表颜色。在德国所有的住宅小区或者住宅楼中,都配有基础的三种垃圾箱,分别回收有机垃圾、轻型包装和纸制品。所有的居民都会在家中对这三种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分别投入对应的垃圾箱。而在每个街区,都会有专门用以回收玻璃制品的垃圾箱,往往有绿色、棕色和白色三个颜色,用以回收三种对应颜色的玻璃瓶。至于类似于装修材料之类的其他生活垃圾,则往往需要自行丢弃到指定处理地点,或者支付一定的费用,请垃圾处理公司上门回收。而在德国所有公共场合,也都设置有分类垃圾箱,方便行人在丢弃垃圾时直接实现分类丢弃。


建立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


梳理垃圾回收的整个链条,最关键的毫无疑问是一头一尾——如何让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处理再利用。而德国正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两头,才实现了在垃圾分类回收领域绝对的领先地位。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朋友就被教育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丢弃。而到了小学,学校往往会系统性地教导学生垃圾分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正是这种从小的教育培训,使得德国民众建立起“垃圾分类回收”的集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没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往往会遭到他人的批评。记者当年刚到德国读书租房时,第一件事情就是被房管员教导如何使用厨房的分类垃圾箱进行垃圾分类丢弃。除此之外,德国各州政府还会时不时印发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居民,进一步加强民众科学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


而在垃圾的回收处理方面,德国引入了经济杠杆,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整个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涵盖工程师、工人、公务员等不同职业,每年的营业额高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前不久,记者采访了位于柏林市中心波茨坦广场地下的欧绿保物流与垃圾回收场,参观这个处在地下15米处的垃圾处理“枢纽站”。在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地下工作大厅,配送车络绎不绝,垃圾处理有条不紊。波茨坦广场是柏林著名的商业区,饭店商铺林立,这些饭店每天产生大量有机垃圾,但在这个垃圾场却几乎闻不到异味。原来该垃圾处理厂利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将厨余垃圾脱水、脱脂并切碎,经过处理后的油脂被当作燃料使用,而垃圾残渣则送往沼气池变成热能。至于商铺产生的大量包装材料,也被收集之后送往郊区的垃圾处理厂进行分类处理再利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回收塑料瓶方面的经验。为了提高对塑料瓶回收率,德国企业对塑料瓶收取高昂的押金,购买一瓶售价0.5欧元的矿泉水,往往要额外支付0.25欧元的塑料瓶押金。而在每家超市都设有塑料瓶回收机,只要把喝空的饮料瓶扔进机器,就能退回先前支付的押金。因此,在德国超市里,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排队用积攒下来的塑料瓶换回押金。


中韩要联手对抗雾霾?两国科研人员将携手研究PM2.5
中韩两国在共同治理大气污染上又迈出新的一步。据韩联社9日报道,韩中两国科研人员将携手开展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有关研究,为期2年10个月。韩国教育部和韩国研究财团当天表示,“韩中合作细颗粒物健康效应生物标记物及其运动特性追踪研究”等6个研究项目,被选为韩国今年“全球研究网络援助项目”的新课题。

0评论2019-04-152120

第七次中欧环境政策部长对话会在京举行
4月1日,第七次中欧环境政策部长对话会在京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与欧盟委员会环境、海洋事务与渔业委员卡尔梅努·韦拉共同出席对话会。中国环境报记者杜宣逸4月1日北京报道 第七次中欧环境政策部长对话会今日在京举行,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与欧盟委员会环境、海洋事务与渔业委员卡尔梅努·韦拉共同出席对话会。李干

0评论2019-04-092066

韩国大型超市全面禁塑
韩国环境部日前确认,韩国大型超市自2019年起将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以进一步减少“白色污染”。韩国环境部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说,根据“关于节约资源及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法律修正案”,自1月1日起,韩国2000多家大卖场以及1.1万家店铺面积超过165平方米的超市,将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袋。除鱼类和肉类等必须用塑料袋之

0评论2019-01-282415

英将用“火星钻”采集南极岩石样本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日前表示,学校一个团队将利用一套原本设计用于钻探火星岩石的设备去南极采集冰盖下的岩石样本,以获取更多信息来了解地球的气候变迁。据介绍,学校科研团队将携带这套“火星钻”设备前往英国设在南极的科考站。这套设备原本设计为供无人火星车任务使用,与普通钻探设备相比更加小巧,穿透岩石的能力也更强

0评论2019-01-282306

德国关停最后一家硬煤矿
德国最后一家硬煤矿近日关停,标志着德国长约200年的硬煤开采成为历史。关停仪式在德国西部鲁尔工业区曾经的煤炭重镇博特罗普举行。煤矿工人在现场象征性地挖出最后一块硬煤,交到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手中。施泰因迈尔对矿工表示感谢,称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如果没有他们和煤炭行业,“我们整个国家及其发展”将无法想象。

0评论2019-01-142123

中英合作探索塑料污染防治之路
从技术上能否实现对塑料的精确分拣?全球对微塑料污染的关注会不会推动新塑料经济快速发展?在日前举办的中英(山东)塑料污染防治研讨会上,参会代表纷纷向中、英两国专家提问,专家们分别予以详细、科学地解答,会议现场气氛活跃。据了解,本次研讨会是英国驻华大使馆在山东省开展为期3个月 “英国季”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0评论2019-01-142287

国际能源署:未来五年全球煤炭需求将保持稳定
2018年12月18日,国际能源署发布能源市场系列报告《煤炭2018——分析预测至2023年》。在此,ERR能研微讯研究团队对报告的执行摘要进行了翻译,分享给大家。可以讲得很多,但是变化并非很多2017年,全球煤炭需求恢复增长。由于全球经济增长走强增加了工业产出和用电量,在经历了两年的下降后,去年全球煤炭需求同比增长了1%

0评论2019-01-032213

各国向塑料污染“宣战”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塑战速决”,呼吁全球关注塑料污染。为应对塑料污染危害,世界多个国家纷纷向塑料“宣战”。18年12月5日,包括新西兰本土最大连锁超市倒计时超市、新西兰邮政等在内的12家新西兰大型企业联合发表“减塑声明”,宣布到2025年前取消所有塑料包装。新西兰环境部副部长欧仁妮·萨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

0评论2019-01-032250

新模型让全球汞排放“有据可查”
作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地球上的汞是如何循环分布的?日前,天津大学地科院孙若愚副教授与哈佛大学、法国科学院图卢兹地球环境研究所、南京大学等团队合作,历时5年,建成了全球第一个动态、全耦合、可拓展的全球汞同位素箱体模型,该模型首次加入了稳定汞同位素多维分馏模块,有助于更加精确地观测记录全球汞排放和

0评论2018-12-291998